江苏省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 郭爱芬 张丽君
一、教材分析
“拼接玩具——十五巧板”是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学习“纸工初步”后,对纸工制作所需要的工具、材料以及常见的纸工符号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简单的拼接玩具。拼接玩具就是运用剪切、组拼、粘贴的技法制作各种几何图形,再拼出各种形象,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审美情趣。本课的教学内容为1、制作十五巧板。2、用十五巧板拼接图形。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七巧板、十五巧板的来历,了解这种传统民间游戏深受人们喜爱,是老少皆宜的好玩具。
2.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用它们可以拼接成许多复杂有趣的图形。
3.比较熟练地使用纸工工具。
4.能够用十五巧板拼出几种简单的人物、动物或建筑物。
5.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通过了解七巧板、十五巧板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制作十五巧板
四、教学难点:用十五巧板拼接图形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小黑板、十五巧板示范作品。
2.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和劳动制作材料02号,另备方形或圆形硬纸板。
六、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了解十五巧板的历史。
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拼图玩具,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七巧板等)是啊!七巧板是我国传统的益智玩具,大家都玩过,那么你们玩过十五巧板吗?课前,大家已经在网上或书上查找过有关十五巧板的历史了,谁来介绍一下?(生自由说,师作补充)同学们想自己做一做、拼一拼十五巧板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七巧板入手,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二) 制作十五巧板,灵活运用纸工工具。
1.指导学生按照图样,将长方形纸先对折、粘贴,再剪切出大小三角形4块,梯形2块,平行四边形1块,半圆形2块,折尺形2块,不规则图形4块。
2.制作完十五巧板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制作的体验,并推选代表介绍本组的经验,展示制作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体验,意在培养学生在制作活动中学会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主张,同时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三) 拼接图形,体会创造性游戏的快乐
1.怎样才能拼摆好十五巧板呢?这儿有一首儿歌(小黑板出示):
十五块小板都用到,不能多来不能少。
不能重叠,不能离,十五块小板紧紧靠。
先想想,再拼拼,拼拼、想想有创造。
多动手,多动脑,看谁拼得多又好!
2.体验模仿
(1) 教师发一些示范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示范作品,分析作品的拼法,说说体会。
(2) 进行模仿操作,并有所创新。
(设计意图:十五巧板可能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点复杂,因此让学生在独立创作之前,先熟悉示范作品,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3.独立创作
(1)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创作一幅作品,并让学生思考在拼之前,应该先做什么。
(设计意图: 面对这么多几何图形,有的学生可能会不知道怎么办,因此引导学生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2) 可以让先完成的学生上台说说,提供经验。
(设计意图:同伴的经验是最容易接受的,这也是交流的目的。)
4.合作拼图
(1) 要求学生以原来的制作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拼图。
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作品的设计方案,方案通过了,再进行拼图。
(2) 每个小组及时把作品保存好,教师可以准备好数码相机随时给作品留影。
(设计意图:为了不让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要引导学生事先设计作品方案,并认真填写课前下发的作品设计方案,写写小组的成败得失,发挥每个组员的聪明才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成果交流
(1) 每个小组推荐一或二件作品,上台展示。
(2) 可由组长来介绍作品设计的过程。
(3) 引导学生评价最佳作品和最佳演说员。
(设 计意图:在作品的交流中,进一步能够掌握拼图的技巧,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 总结全课,延伸课外
今天我们制作了十五巧板,并初步尝试了拼图的方法,体验了这种传统玩具给大家带来的乐趣,希望大家以后在课余或在家多去摸索,有机会我们举行一个拼图大赛,到时可以展现你的风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再次体验动手创作及成功的喜悦。)
附:教学反思
让奇思妙想在劳技课堂中跳跃
——谈劳技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是领导眼中的亮点,是我们教师挖掘孩子潜能的广阔天地,更是孩子们尽情展现自己的舞台。而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在与社会接轨、与生活同步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就如驰骋的野马,奇思妙想蜂拥而出,让人惊喜,更令人叹服。那我们如何来焕发这童心深处的奇思妙想呢?《拼接玩具——十五巧板》一课的教学,给了我一些启示,下面我想从三方面来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生活——学生思维的发源圣地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与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少年儿童同大人一样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存在于他人之间、社会之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如一位伟大的牧羊人,成功地拉着缰绳,牢牢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思维的萌芽。
而劳动与技术课程,密切联系着学生的生活。它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
杜威曾说过:“走出教室一点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劳技课离不开学生的“生活”,而学生的思维更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学生思维的发源圣地。
二、兴趣——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这里,兴趣就是思维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集中,求知欲就旺盛,思维就敏捷、灵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而对于我们的学生只有在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中,他们的情感心理才能和我们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而契合,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我们在活动中,不可能每一堂课都带着孩子们去实地参观,去调查。那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这就需要借助于各种手段来创设情景,再现当时的场景。
三、课堂——学生思维的放飞空间
劳动与技术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但它的主阵地还是我们的课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展示自我风采。只有在开放、民主的课堂中,孩子们才能尽情地高谈阔论,忘我地设计拼接,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孩子思维的奇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感到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而我们的劳技课就能带给孩子无比的乐趣,在这乐趣中,学生恰如看到了一扇真正打开的天窗,见到了另一番天地,奇思妙想也就在这自由、广阔的天地中跳跃着,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劳动与技术课程所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