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蒋丽萍
【教学内容】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教材
《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家政编织《中国结---平结》
【教材分析】
中国结,造型优美,色彩丰富,深刻体现了我国民间技艺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教材通过“技术信息”中“造型各异的中国结”,引导学生对中国结作进一步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编结中国结的兴趣。
考虑到小学生初次接触编结中国结,教材安排了中国结中比较容易、便于协作完成的鞭炮结作为教学内容。教材以图示、图解形式提供了鞭炮结的编结步骤,并以“助学提示”的形式对编结过程中的要点、难点加以提示,帮助学生读图、识图,完成编结任务。
教材还提供了“吉祥结”、“平结”、“猴儿拳”、“梅花结”的编结步骤图。只要有了一定的编结基础和读图能力,学生就可以学习编结了。
【目标预设】
1.知道编织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工艺,初步了解中国结的文化意义。
2.学习最基本的绳结编织法,尝试编织小饰品。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养成做事耐心、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明确中国结的特点和编织平结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有规律地穿绕与拉压
【教学准备】
1.电脑、课件
2.红色丝绳 2 米两根,黄色珠子一颗,各种中国结若干。
3. 学生自备中国结工艺所需的材料、工具。
【教学过程】
赏析导入
1.出示:北京申奥标志
见过这个标志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北京申奥标志是一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即“同心结”或“中国结”。为什么申奥的标志要选择中国结?猜猜看。 (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
你看,老师这儿就搜集了各种式样的中国结。
课件出示各类中国结。
漂亮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编织一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编中国结。板书课题。
二、学习编织
1.想要学会编结这么漂亮的中国结,首先要学习编结的基本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结的编织方法。板书:平结。你看(演示),这就是平结。
①我们班有同学会编平结吗?
会编的同学,本节课我聘请你担任小老师。
②还有许多同学不会,准备怎么学习?
向老师请教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③还有什么学习的好途径呢?
上网。很好,网络上确实有很多好的学习资源,课前,我也上网搜集到了很多资料,其中就有平结的编织方法,我已经把它下载到了这边的电脑里,你们可以打开学习。
④我们手头的课本也是我们学习的好老师。
2.学习的途径真多。请已经会做的小老师先到这儿来,我们是智囊团。下面的同学,你准备采取哪一种学习方法呢?
3.根据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进行快速分组。
4.小组首次探究。
5.接下来我们就比比哪组在学习时能做到最细致、讲合作、能安静。
6.交流、调整。
①重点突出平结的编制过程:摆 绕 穿 拉 压(板书)
②说明编入珠子的方法。
③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指导。(美观程度、速度、平整度、创编)
7.再次探究、编织。部分学生尝试编织时穿上珠子美化一下。
8.再次展示、交流。
总结交流:
1.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编中国结的本领,你觉得学这个本领有什么用呢?
是啊,平结是一种古老、通俗和最实用的结索。它的用途很广,编制手环、项链、门帘和一些动物形态的饰物呢。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你们可以上土豆网,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编织方法。
2.今天的学习,你除了学会编平结的方法,还收获了什么?
3.今天我们学编了中国结,确实,编织不仅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大家通过实践操作,还能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呢。
【教学反思】
《劳动与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编织就是以学生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强调耳、目、手、脑并用,既要使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编织知识,又要使学生在操作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技术意识,培养初步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结,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对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逢年过节时,街头巷尾常有悬挂,增加了喜庆的氛围。特别是申奥标志中,那个用中国结的结构描绘出的图形,更是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因此,本课的导入部分就以申奥标志意义的初步探究为切入点,以欣赏各种形式丰富的中国结为铺垫,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博大精深,中国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欲望。
在学生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我尽量使过程富有生机、充满探究味儿。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尝试引导学生寻找多种学习途径。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然后以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学编平结,这就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体现了自主性。我也看到有的老师在执教这部分内容时借助教材配套的录像直接放给学生看,然后让孩子跟着学编。看似目标一致,似乎殊途同归,但是执教者的理念,他所带给学生的影响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就像我们常说的你是要知识还是要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显然我们不仅要给孩子知识,更要给孩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我们说方法比目的的意义更加深远。
这节课的设计还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在学生首次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请学生谈探究到的门道,那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彰显了学生的能力。然后进入二次探究,针对不同的学习状态给出了不同的目标,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宽松的自主探究的氛围,在上课的时候才出现了课中的小插曲,一学生歪打正着发现了另一种平结的打法。
总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因而在课程实施的时候,特别是对学生技能指导的时候,应突现学生的原有经验。学生希望得到来自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但更愿意、更喜欢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改进,教师应尽力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时空。不能“万众一律”,更不能“统一模具”,理想的指导方式应当是“弹性式”,既让学生明确技能操作的目的,又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既有一定难度的新方法的集体指导,又有针对个别差异的单独辅导,真正做到指导有方,又留有创新余地。因此,采用探究式的技能学习过程,能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现有的学习资源,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修整中,学会技能,学着创造。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不再是只会模仿和抄袭的生产者,教师只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潜能的生命体,发挥劳技课程本身的优势,不断优化劳技课堂教学的过程,让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跨世纪人才脱颖而出,才无愧于时代的呼唤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