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关闭 用户登录
  • 帐号: 注册新帐号
  • 密码: 忘记了密码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连云港市临海路小学 周新霞)
  • 2010-4-2 浏览() 【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连云港市临海路小学 周新霞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它的开设,对于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由此可见,在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激烈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人才素质的核心又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一、 走进生活,培养动手兴趣

    在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时,不仅要关注书本上的内容,更应该注重将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延伸。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习的兴趣才会浓,创作的热情才会高。学习《剪纸》一课,我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收集了一些民间剪纸作品,走访了连云街道办事处的一些剪纸艺人,查询了剪纸的分类、剪纸反映的内涵、剪纸的技法等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同学们的自我交流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的创作活动中,学生从画手、剪手入手,再到用对称法剪蝴蝶,最后自己设计剪纸内容。老师设计了坡度合适的教学内容,学生从易到难,体会了剪纸的艺术创作内涵,并大胆地将自己的艺术想象融入作品之中。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剪纸作品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教学《中国结》一课后,我们发现学生利用书本上介绍的编制方法,课间忙里偷闲,编制自己喜爱的手链、挂件等小装饰品,便针对性地安排了一节活动课,聘请编制技术高的学生当小老师。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出众的学生,在课堂上当起了指导老师,煞有介事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编制方法、成功经验,那份成功的喜悦与自信是无法言表的。大家学得十分投入,尽管作品显得比较稚嫩,孩子们却如获至宝。不久之后,一种十字绣的钥匙环,又在学生中悄然兴起,于是我们就统一购买了原材料,安排两节课的时间去指导他们。从没拿过针的一双双小手,由笨拙渐渐灵活,一针一线的手工操作,很能锻炼同学们的耐心和细致。从选线到穿针;从全针法、勾边到法兰西法的学习,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很快,每个人就拥有了一个自己独立完成的十字绣作品,成功的喜悦写满了脸上。

    通过这一系列的手工技能训练,同学们对手工劳动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创造的热情,使学生在“做”、“考察”、“实验”、“设计”、“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二、 凸显主体,激发创造灵感

    教学中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人才,这和发现式学习分不开。不论是学生独立发现,或是教师指导发现,学生皆系主动地参加学习,探索途径,以求达到学习的目标。劳动与技术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学,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研究外部的刺激与头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利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明理清楚,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任他们选用,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面对操作任务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规律,选择方法和工具,启发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价值。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呢?关键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应该把自己讲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练、去说、去思考、去操作,实现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倡的六大“解放”。

    如在教学制作降落伞一课,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愿结合成学习小组,自愿选择材料,根据提示,自行操作。在选择制作材料方面学生就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想法,制作出了几种不同风格的降落伞。有的学生选择薄纸当伞面,有的选择塑料膜,还有的选择颜色鲜艳、但质地较厚的纸。一番忙碌之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跳伞比赛。把降落伞放在同一高度,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全班同学一起放下降落伞,学生记录下自己的降落伞在空中飞行到降落的时间。经过这次比赛,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薄纸的伞面要比质地厚一些的飞行时间长,而塑料膜又比薄纸的飞行时间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伞面质地的轻重影响着飞行的时间。同学们重新修改自己的降落伞,这回选用质地一样的伞面,而飞行的时间仍有长有短,学生们又纷纷比较异同。原来在降落伞下端,学生们选择了不同的悬垂物,物体的重量自然影响了飞行的情况,学生再一次通过实践操作得到了结论。

    三、 调动兴趣,激发实践欲望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主探索求知。例如:在学习制作心锁环一课时,我出示了一件弯杆和心形环套在一起的实物:“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变个小魔术。你们看,这是两个套在一起的环,看好了,我要变了——怎么样,它们分开了!”孩子们发出了一阵惊叹声,问题也接踵而来:“老师,这是什么?”“老师,这里到底有着什么奥妙?”我乘势引导:“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自己动手做一做!”这样的兴趣引导,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

    四、 融洽情感,培养创新精神

    歌德年轻时写过这样一句话:“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在他的一生中,他一再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重申这一思想。爱与认识,激情与理智,理性与非理性,作为完整的人的不同的生命表现形式,有着最深刻、最内在的相互增进的关系。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必须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

    劳动与技术教育给了学生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同时,也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正如国际教育界流行的那三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做,即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中心就是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塑造完善的人格。

  • 返回顶部】 【关闭】 【打印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 登录 现在有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标题:
  • 内容: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版权所有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4884号-3 技术支持: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