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关闭 用户登录
  • 帐号: 注册新帐号
  • 密码: 忘记了密码
  • 创新能力的培养(太仓市城厢第一小学 姚雁钰)
  • 2010-4-2 浏览() 【
  • 新课程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的重要任务

    ——创新能力的培养

    太仓市城厢第一小学 姚雁钰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被提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这是不难理解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一个未知解答的问题才是教育。因而对中小学提出了“创造性学习”的概念。“创造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动手参与”。劳动与技术教学理应使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和操作诸种能力在课堂实践中锻练提高,因而特别有效地弥补系统传授在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不足。当然这里所讲的创造力主要是指“自我开发自我实践的创造力”,“开发人的自我潜在能力意义上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但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缺少开发这种资源的科学训练方法。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思维方式的要求正是现代教育理论关心和研究的核心问题。现代教育的责任之一,在于开发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教给人们更有效地创造。所以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进一步提高该课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在劳动与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级性和主动性,是形成、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叶圣陶老人所言,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并在他们面前摆上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学《小手捏泥碗》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各种精美、独特的泥碗,并明确告诉学生,制成后要评选出十个参加雏鹰小能手的实物展出。直观性、竞争性的现场气氛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将有一批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泥碗参加展览,既强化了学生积极探索追求完美的心理取向,又活跃了学生们的思想。教材中的作品有取材、造型和艺术的局限性,如何使“死”的东西变“活”,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作品的可行性、实效性。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因素,就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掌握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

    二、 寻找时机,善于质疑,挖掘创新的潜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潜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例如,在上《钉纽扣》一课时,我在教学生学会钉双眼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学习钉四眼扣这一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钉四眼扣的方法,而不是填鸭式地教学生,从而挖掘了学生创新的潜力,使学生在自己学会了传统的几种方法后,自己还创新了多种方法,我就马上用鼓励性的言语激发诱导,调动他们发表意见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回答的答案不合情理时,我没有用“不对”、“太差”之类的话语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而是用勉励性的言语婉转地说出“不对”之类的话,鼓励学生勇于发问,表扬他们的点滴思维成果,以引起探求结果的兴趣,挖掘创新的潜力。

    三、 能合理地引发想象,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火花。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进行《缝制小布袋》一课的教学时,我并没有千篇一律地让学生依照一种样子做,于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的同学给小布袋镶上了美丽的花边,有的同学把小布袋做成了简单的几何形状,有的同学给小布袋做了一个小内袋,还有的同学给小布袋贴上了可爱的卡通。学生做出来的布袋有大有小,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都有可取之处。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出了比范例更实用、更美观的布袋。又如在教学《小手捏泥碗》一课时,在学生做好一只“泥碗”时教师要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从形状的角度去想象,去动手做做。再让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想象,去试试做做,找出色彩搭配方面的最佳组合,达到最佳效果。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摸索,去探求,获得新创举。

    四、 让知识回归生活,激励实践创新

    我们上劳动与技术课,并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最终劳动与技术课上学的技术技能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向生活。这就要求劳动与技术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的训练“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譬如在教学《洗油烟机》时,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油烟机的各部分构造,以及哪些部位是比较难清洗的,应该如何清洗。其次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认一认,动手洗一洗,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所学知识实践化。最后回归课堂,让学生谈谈动手实践后的感想以及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这样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活化,实践创新。

    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引发再度创新

    创新是个永无止境的大课题。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再度创新,就要让学生体验前一阶段创新成果的愉悦感,总结经验,多鼓励、多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以求获得新一轮的创新。如,在教《钉纽扣》中,当学生在实践中想出了多种钉四眼扣的方法时,教师就可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看,在同学的啧啧赞叹声中体验成功的愉悦。然后教师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启发他,把当前的愉悦感转化为以求再度创新的动力,产生新的创新点。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作为现代教育组成部分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加强创造思维的教育,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学生这种心理上的收获和思维上的准备,正是培养21世纪生力军所必不可少的。

  • 返回顶部】 【关闭】 【打印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 登录 现在有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标题:
  • 内容: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版权所有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4884号-3 技术支持: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