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条盘笔筒》教学设计
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徐革
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活动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新课改新理念的角度入手,把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掌握泥条盘笔筒的方法与技巧,学会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简单的泥制品。
2、使学生学习一些技术探究的方法,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技术活动的兴趣,以及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感。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剪辑光盘中制作泥条笔筒的录像片段、泥、泥工工具等。
学生:一些常用的辅助工具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泥条盘笔筒的方法与技巧,学会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简单的泥制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泥条。
引语:“大家看这是什么?想一想我们拿它可以做些什么呢?”
2、指名交流。
3、教师出示泥条盘制的笔筒。
引语:“看看老师用它做了什么?你们想试一试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泥条盘笔筒。”(板书课题:泥条盘笔筒)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想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效益,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想办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心牢牢地牵住了。)
二、了解步骤方法
1、猜一猜、说一说
(1)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猜一猜:这一根根细细的泥条是如何变成这个笔筒的?
(2)指名说说自己的猜想。
2、看一看、比一比
(1)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样让一根根泥条变成笔筒的。再估计一下哪些环节会有难度?可以相互探讨一下。
(2)指名交流一下。(估计在“搓”和“盘”两个环节有难度)追问:你觉得难在什么地方?(“搓”可能粗细不均匀;“盘”可能易松动,不整齐;“切”可能不够圆等)
(教师根据交流进行板书:拍 切 搓 盘)
教师指出:第一步书上是“滚压”泥片,因为我们现在改用了木槌,所以现在是“拍”泥片。
3、看录像、记关键
我们来看一段有关的录像,相信会对大家有帮助和启发。一定要认真看,仔细听。
(设计意图: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往往缺乏一定的深度,考虑问题也会不够全面周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困难的预计,为接下去的制作作好铺垫,对于一些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难,就让其成为一个个“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让学生在接下去的制作中不断获得小小的收获,而对于教学难点则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手部特写的录像这一生动可感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得到充分感知,来完成对教学难点的突破,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
三、启发探究
1、笔筒做好了,不过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总觉得有点美中不足,谁来给老师出出主意,看怎样可以使它变得更好看?
2、学生交流。
3、小结:俗话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我们对一件成功的作品进行装饰(板书:装饰)也很重要,它可以使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基于上面“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往往缺乏一定的深度,考虑问题也会不够全面周到。”这一特点,考虑到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只考虑到去模仿范作,去再现它,而会缺乏自己的理解与创意。因此,教师通过引导探究,尽可能地去激发起学生内心的创造欲望与灵感。)
四、尝试制作
1、明确要求
接下来,我们来一个比赛。我们采用同桌两个人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个泥条笔筒。要求是“又快又好”。具体要求可以参考我给你们的评价表。现在就发挥你们的想象,大胆地干吧。
2、学生进行操作实践,教师巡视指导。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同步播放学生制作的画面资料,并适当配以音乐。(相机建议学生可以给自己的作品另外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设计意图:《课程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在以项目为载体的活动中,加强小组协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完成笔筒制作这一项目,同时引入比赛机制来调节气氛、激发兴趣,更促进了学生整体参与的积极性。在各小组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事先拍摄的学生制作“泥条笔筒”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在疑惑时随时可以抬头得到指点,这样老师也就“分身有术”了。同时利用音乐能陶冶人情感的功能,创设轻松愉快的制作环境,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比赛结束前几分钟音乐的变化,又给了学生很好的提示,避免了教师欲罢不能的尴尬。)
五、评价展示
1、教师出示评价表,指导学生拿出评价表,对照上面的要求如实地进行评价。先进行自评,再四人或六人小组互评。(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了解一下得星情况(请互评得星在24~31颗和互评得星在32~40颗之间的同学分别举一下手),教师进行表扬鼓励。
3、指名介绍展示自己的作品。
我们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看谁的最能吸引大家的目光。
4、收获与反思: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指点:你有什么收获?你看了这些作品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你的作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有没有学到什么本领?对于此次合作经历,你有什么样的感言?)
5、教师小结。
要点:送给大家一句话: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很难有什么成就。
(设计意图:《课程纲要》也指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过程也是学生再一次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应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了解不足,明确努力的目标。教师先组织学生借助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的评价交流,让他们变被动的接受地位为主动的参与地位,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展示”方式的引进,有效地提高了评价的趣味性,更好地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促使了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更好地获得发展。)
六、拓展延伸
1、欣赏。
我们再来看这几款笔筒(分别是用底部变形法制作的泥条笔筒和用泥片变形制作的精美笔筒)。
2、交流:你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想法?
(估计学生只会想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装饰。”)
(提示:我们今天的底部是圆的,图中有不同形状的;我们今天是用泥条制作的,图中有用泥片制作的。)
3、小结: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制笔筒的方法。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发挥创造力,这平凡的泥巴,就会变出各式各样的笔筒。希望下次能够欣赏到你们更出色的创意。
4、课后,自由参观彼此的作品。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尽力去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要,再次燃起了学生创新、实践的热情。)
附评价表:
作品评价表
作品所有者: 、
评 比 项 目 |
☆☆☆☆☆ |
☆☆☆☆ |
☆☆☆ |
☆☆ |
☆ | ||
外观好 做工精 |
剪切光洁 |
自评 |
|||||
互评 |
|||||||
粘贴牢固 |
自评 |
||||||
互评 |
|||||||
做工精细 |
自评 |
||||||
互评 |
|||||||
完成程度 |
自评 |
||||||
互评 |
|||||||
重合作 讲安全 |
分工合作 |
自评 |
|||||
互评 |
|||||||
安全操作 |
自评 |
||||||
互评 |
|||||||
整理快 讲卫生 |
整理迅速 |
自评 |
|||||
互评 |
|||||||
干净整洁 |
自评 |
||||||
互评 |
|||||||
互评得星总数 |
互评共计得星 颗 |
(设计意图:劳动与技术活动的特点,决定了评价环节的重要性。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评价指向,在评价时他们往往会只注意到劳动成果,而忽略很多其他的因素。因此,评价时给他们提供一个多方位的评价指向显得尤为重要。这张评价表的设计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出发,既关注了学生技术学习与技术操作的结果,又关注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又关注了他们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情感。它体现了《课程纲要》中有关评价“应以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为基础,技术操作与技术设计为重点”的理念。)